中国企业出海早已不是新鲜事,从被冠以“非洲之王”称号的传音控股,到千亿美金独角兽的SHEIN,再到全球超10亿月活用户的全球短视频产业新势力TikTok,国内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从未停歇且正在不断加速。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如何走得远,才是每家中国出海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企业在加速布局全球市场的同时,海外声量也在不断放大,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也在逐步增强。据Ipsos发布的《2022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信任指数较2019年上升6个百分点,是全球品牌信任增长势头最高的国家,发展势头良好且潜力巨大。这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8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对外投资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向前。其中,汽车、消费电子、工业机器人、SaaS等集中在中国智造以及更加细分、附加值更高、科技属性更强的科技领域企业,在全球化探索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当出海已成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必选项”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部分市场趋于饱和的内环境下,出海已成为企业寻求创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内市场中无论是正在遭遇瓶颈期的企业,还是正处于稳步发展状态的企业,都将出海作为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一步。
但过去几年,国内外尤其是中美之间在供应链和科学技术上的全面竞争开始上升至立法高度,逐步趋于制度化、框架化,围绕科技创新与市场竞争的专利战频发成为最显著特征,尤其覆盖5G、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高精尖技术领域。
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政府和企业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了疯狂打压和限制措施,试图阻碍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其中,专利诉讼作为美国企业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指控中国企业侵犯其专利权,要求法院禁止中国企业在美国销售产品或支付高额赔偿金。面对有限的市场,国外本土企业将专利诉讼当成是驱逐“外来者”的重要手段之一,OPPO、华为、大疆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出海企业大都遭遇着相同困境。
以大疆为例,大疆在美国遭遇的专利诉讼多数来自于没有或很少有无人机业务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购买或申请与无人机相关的专利,在没有实际使用或实施这些专利的情况下,就对大疆提起诉讼,试图从中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市场优势。而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大疆而言,尽管在专利技术上具有优势和创新力,但也需要加强专利布局和维权能力,合理应对美国的司法歧视和政治干预。
面对国外的科技霸权打压,中国企业要积极利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寻求多元化的合作伙伴,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专利先于产品“出海”,做足知识产权功课
在海外遭遇专利纠纷和政治打压,是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不断攀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同时也引发了部分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不满和敌意。尤其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它们不仅利用自身在知识产权制度、司法体系、市场规则等方面的优势,对中国企业进行限制和打压,还利用自身在国际组织、多边机制、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影响力,通过一系列强硬措施,对中国企业进行围剿、孤立以及驱赶。
一方面,中国企业“出海”后的市场拓展分食了他们的蛋糕,打“专利战”在某种意义上作为这些海外公司牵制中国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另一方面,海外企业会利用标准必要专利或专利池的“进攻性”向中国创新主体发起诉讼,通过诉讼纷争或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榨干企业价值,甚至拖垮企业。
在大工业全球化时代,专利交叉授权本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以通信技术领域为例,从1G到5G,乃至未来的6G,所有通信技术大多要以上一代技术为基础去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占据先发优势的巨头企业自然最先得到专利战的主动权。对于那些想要破除专利“霸权”的企业来说,他们要不就另起炉灶创新技术,要不然等待专利权失效,然而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够现实的。
回看过往20多年专利池与创新主体之间的纷争,不难发现,不是被许可人不愿意为创新付费,而是专利池往往“水太深”,非行业标准必要专利会分走部分许可费。而把这部分不应该收费的专利识别出来,又是一项耗时长、成本高、高投入的“苦差事”。面对许可费率标准不明、跨国诉讼打不起的专利“霸权”局面,出海企业要么选择低头交钱,要么选择在与多方博弈中求生存。而中国企业大多低利润率,在被征收了不合理的专利费之后,无法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最终逐渐退出市场舞台。
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风险,企业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到专利先于产品“出海”,提前进行规避与布局,做好专利分析和预警。另外,对于饱受专利流氓骚扰的小企业和走向世界的大企业来说,筹备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无疑为化解专利困境的最佳策略,在该领域组建相应产业“专利池”。一方面,通过专利许可谈判,开展专利诉讼应对;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交叉许可和转化服务;同时,“专利池”的建立可以减少无序竞争,降低不必要的重复投入,提高各行业研发效果,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3.危机与挑战下的自我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各领域均取得不错的成果与突破,体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追求技术发展和商业利益的同时,中国企业又面临着知识产权、行业规范、市场秩序、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初,我国DVD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占据了全球八成以上的DVD碟机以及数以亿计张的光盘市场。但DVD产业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缺少自主创新,只能被动挨打。
中国企业出海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市场上的挑战,还有政治和合规法律上的挑战。企业不仅要在自身加快转变创新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在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预先布局海外,拥有一定数量且布局合理的有效海外专利。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突破专利壁垒掣肘的有效竞争策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放眼海外,寻求参与国际竞争,谋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进入像美国这样典型的成熟市场,却频频碰壁,并付出惨痛代价。专利领域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科创技术型企业争夺的重要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却频繁上演着更为惨烈的厮杀。对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薄弱的一方而言,往往只会是零和博弈。未来如何进一步应对和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排除外部干扰在国际市场中站稳就跟,对于政府与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