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的名单终于出炉,共有29个项目获得金奖,这与此前公示的名单相比,少了1个预选金奖获奖项目。而那件“消失的专利金奖”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比4月份公示的预获奖名单,可以发现这件被拿掉的专利是展讯通信的一件名为“移动终端及其业务处理方法、基带处理芯片”的专利ZL201180004859.4。无论是从技术特征、法律特征以及市场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这件专利都应该排在专利奖前列。但在检索时发现,这件专利不但未能如愿获得金奖,甚至是直接从奖项名单上神秘地消失了。
深入了解展讯通信这件专利会发现,这件专利曾至少被两次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并且相关案件仍在审理之中,而评委在此时选择拿掉该件专利,是否是出于专利奖项会对专利诉讼案件的判定产生影响的考虑,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如果当行政评奖的权威性与司法实践的公正性发生正面冲突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专利奖项是否与专利有效性存在必然联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再次重新审视和思考,在中国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专利奖对于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这里引用“知产深度君”通过incoPat检索得到的数据,我国至今共颁发了8260件中国专利奖,共有176件经历过无效审查,其中有30件被全部无效,占比17%。而已知目前所有专利中经历过无效的共有51015件中,全部无效的有28133件,占比55%。从数据上看,获奖专利相较于普通专利,被无效成功的占比和几率会小很多,其无效难度的确更高。
但是在这176件经历无效的专利奖中,共有29件为专利金奖,其中有3件最终被全部无效。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专利金奖并不是“免死金牌”,仍有10%的几率会被全部无效成功。
金奖专利是在大量申报专利中经过层层评估筛选出得到的最能体现高质量与高价值的优秀专利,专利奖在评选过程中,会重点围绕专利本身质量、专利技术的优越性、专利应用与保护的情况、社会影响及前景四个方面对每件专利的质量与价值高低进行综合评估。
获得专利奖并不等于不会被无效掉,专利无效是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重要一环,是一种事后的专利竞赛手段,旨在宣告竞争对手的专利无效以获得竞争优势,涉及大量的技术侧讨论,但又脱离不了专利法中的法律框架,是对专利质量的一种市场检验方式。专利奖项并不能成为专利有效性的护身符,企业唯有提升专利质量才能真正保护企业的科技创新。
专利奖的数量增多传递了哪些信号
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起步较晚,相应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展也较为缓慢。我国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与优化布局,激发和凝聚创新力量,另一方面仍要努力告别“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专利质量形势,就必须将政府激励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专利在市场中的实施运用。
其中,专利质量评估与专利奖励政策因其灵活、机动,因地制宜,是对刚性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专利制度从政策层面调整优化的重要柔性执行途径,是现有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专利奖励政策既可以是对专利制度市场机制的深度完善,同时也是遏制市场失灵的重要保障。
为了进一步加快创新活动与专利相关业务的蓬勃发展,我国主要实施开展了3类专利激励政策:一类是提升专利申请量的专利激励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现金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专利申请量的进一步提升;一类是促进专利进行传播的专利激励政策,主要通过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促进专利信息的广泛传播;最后一类则是促进专利更多运用的专利激励政策,主要是建立专利推广应用的平台,提高专利在市场上运用的机会。
中国专利奖的设置更是集大成者,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航标。自1989年设立至今,已历经三十载,通过挑选优秀专利给予表彰与奖励,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专利结构,对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随着日益提升的关注度和广泛参与的热情,奖项颁布从二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后来又陆续增设了众多细分奖项,获奖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奖项设置也更加科学,评审指标更精细,也能更大程度上凸显专利乃至知识产权对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申报中国专利奖不仅能够拿到真金白银的政府补贴奖励,还能大大提升企业美誉度,对于增强单位科研实力评估、核心技术价值评估,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品销售,促进技术转化实施都有着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利奖奖项数量的逐年增加也难免会滋生出种种隐患,会出现一些并不那么稳定的专利,或是衍生出“获奖专利约等于专利质量高稳定性强”的“寻租”行为,不免引发业内对专利奖激励创新机制产生担忧。
这就需要对专利奖评奖机制进一步动态地去优化、调整与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相结合,逐步引入更加精准与细化的标准指标,不断强化对专利质量评估和识别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运用的参考。
整体来看,专利报奖的过程本质上是从经济、法律、创新维度展示专利的价值,最终是从专利角度立体展现企业的技术实力、讲好企业故事的过程。
按照 “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专利奖的评选要综合考虑专利的多方面情况,其中专利的“三性”以及文本质量占比25%,专利技术的原创性及重要性、专利的技术优势与技术通用性占比25%,专利的运用与保护措施、专利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份额占比35%,专利的社会效益等占比15%。
专利奖的评奖标准不仅强调了对专利在法律维度、技术维度、市场维度的重点考量,也关心专利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专利奖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以及运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对专利权人(或发明人)作出的创造性贡献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达到激励自主创新的目的。
另外,中国专利奖对创新的专利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全链条成果质量都有要求,从最开始的创新质量到撰写质量,再到产品产生市场经济效益的每个环节都有要求,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有明显短板。
因此,结合专利奖的评选标准与评选目的,可以看出专利奖项的评选是由多方面组成,是对具有较高质量与价值的专利的有力证明与认可,但其能否经得住无效仍需要市场与司法程序的进一步验证。
在如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专利在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在促进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近些年国内外频发的专利热点事件,无不在对企业传达着信号:掌握核心技术、获取专利权才是市场竞争中的硬实力。
专利奖的评选与司法专利权利稳定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与概念,二者不存在必要联系。专利奖的设立与发展的初衷,正是为了寻找更多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高质量、高价值专利。为了促进专利正向发展,保障优质专利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专利质量与价值的有效评估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