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十载的辛勤耕耘,我国专利行业已经走完了专利数量的原始积累阶段,无论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还是PCT国际专利,都已经达到世界前列,由“量”到“质”的转变已成为不可撼动的必然趋势。从国家到产业,从行业到企业,各方都开始日益关注专利的价值实现,这也标志着我们正步入一个更加成熟和精细化的专利运营时代。
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创新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出海企业开始意识到掌握关键专利的重要性,一面在大力投入研发,挖掘和打造更多高质量专利,另一面则采取更加积极的专利运营策略,不断强化高质量专利储备,努力探索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模式创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专利优势,并转化为实际收益。
专利变现的传统做法,一是通过新产品上市,构筑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护城河,二是以专利许可方式向竞争对手或供应商,收取一定许可费,三是通过专利包的形式整体出售,一次性收取转让费用。
但很多时候,专利本身的应有价值无法在市场端得到真正体现,专利诉讼便成了专利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从专利运营的角度,专利诉讼也被作为一种新型的专利货币化手段,通过专利诉讼,以打促谈,既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得较高赔偿额,还会因诉讼而受到行业重视,加快谈判进程,以获得让多方满意的最终解决方案。
1.以诉代转,活化专利资产
法律的身后是商业,诉讼的本质是商战,激进的诉讼策略背后往往隐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管是通过专利诉讼限制对手,掌握市场的话语权,还是以打促和,实现专利授权,都是“活化”专利资产、让其实现价值的形式之一。
当目标公司拒绝接受你的专利许可或尚未达到谈判阶段时,可能需要通过诉讼来强制执行你的权利和停止对方的侵权行为,借此在专利对抗与商业谈判取得优势。通过“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形式,将专利诉讼变为商业谈判与博弈的重要筹码,让对手重新评估成本与效益以及多方影响,来促使和解谈判,实现共赢局面。专利诉讼是促进专利技术价值市场化、商品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把握诉讼博弈的边界,积极谈判,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另外,在一些创新型公司的费用结构中,专利还是重要的成本中心之一,需要大量资金来申请及维护专利。而在一般的专利许可商业谈判中,专利权利人往往缺乏谈判筹码,在实际操作中也较难推进和执行专利许可费,生产销售数据大多被掌握在被许可人手中。
当企业积累了大量专利,其中不乏高价值专利,如何实现专利资产的货币化,回笼资金以推进持续研发,专利诉讼则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对专利权人而言,无论是自己研发取得专利授权,还是通过购买、许可取得专利授权,都是基于自身基础投入了资金和资源而取得的资产,以维权诉讼的形式,保护自己的投入和投资,无可厚非。
长远来看,利用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同样有利于创新体系的开放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
2.专利博弈是技术价值验证与实现的有效途径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
目前许多高校、科研机构都拥有大量的存量专利及闲置专利,其中不乏有具有良好商业前景或有较高转化落地可能性的专利,但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在转化资源的配置和对接方面仍存在信息闭塞,再加上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不愿转”的顾虑、“不会转”的现象还在普遍发生,也导致了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无法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进而恶性循环,或被打上“成熟度低”“不适用于产业领域”的标签,不被市场认可,无法获得生产、资金支持,无法获得进一步挖掘市场价值的机会。
参考美国高校惯用的起诉互联网巨头的方式,利用专利诉讼作为杠杆实现专利货币化,从而得到相应赔偿或者达成和解许可。例如此前的加州理工学院与苹果的10亿美金专利和解案,以及中科院微电子所与英特尔2.1亿专利和解案,技术价值与专利价值在其中得到验证与实现,也展示出专利权在保护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在科技、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专利纠纷并不少见。在技术日益复杂以及供应链全球融合的趋势下,专利纠纷更加难以避免。诸如高通和苹果、英伟达和三星这些专利巨头之间也都曾发生过专利纠纷,也是拉到谈判桌上,以专利许可或交叉授权的形式和解而告终。
当然,专利博弈需要以技术价值或专利价值为基础。其一专利权必须相对稳定可靠,否则很容易被无效掉;其二,则是要市场方向上具备相对确定的获利预期。
这就要求企业在专利布局规划时要具有预判性,对一些前瞻性技术、预研技术以及标准型储备技术的专利布局提前做、系统做,对市场动向与技术发展进行预估,设定一个范围更广、稳定性更好的权利要求,在后期才能更好发挥专利价值。
很多时候专利诉讼的目的不一定是夺取市场,而是拥有对产品的定价权和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高度竞争的技术领域,通过诉讼来寻求对话与协商,在公平谈判的基础上得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专利运营与专利货币化是促进知识产权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主要方向。
每个市场创新主体都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在身处不同角色时具备不同的能力。当企业作为诉讼原告的角色时,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专利质量能力、应对与化解风险能力,以及发现侵权与发起维权的能力;而当企业作为诉讼被告时,则应当具备技术规避能力、专利无效能力、不侵权抗辩能力,以及谈判和解与降低损失的能力。在实务工作中,还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专利分析和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构建创新壁垒,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