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维度与专利视角来理解“拉闸限电”背后释放了哪些信号

公開日:2021-10-13 閲覧数:9

  近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制性拉闸限电“减排”行动席卷了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拉闸限电”关键词也登上热搜,不断刷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讨论。

  从有关部门的回应了解到,各地拉闸限电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两点原因:

   其一是因煤价高位运行导致电煤紧缺,清洁能源又无法填补缺口,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用电供需紧张局面,为防止电网崩溃所作出预防性限电;其二,则是部分地区能耗超标,未能完成年初设定的“双控”指标,在“能耗双控”政策制约下采取了限电措施。

  要保证在同时满足“价格低廉、供给稳定、环保清洁”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制约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既复杂又关键的系统性工程。“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是基于创新发展引领的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与高效落实,一项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与一系列配套体系制度的创新,以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进化。

  01.能源转型低碳化趋势与创新技术发展

  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要从电力能源结构入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世界发电量最大的国家,2020年中国发电量就有7.6万亿度,是美国的近两倍;其中,火电占据我国发电结构的主导地位,比例超过70%。  火力发电能力最强也相对最稳定,却也有着污染最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也加速了国家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决心,以逐步降低火电比例,提升其他清洁能源发电比例为发展目标。

  而从目前我国的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来看,我国仍处于能源转型初期。自2013年开始,我国着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的投入,持续发力创新技术引领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清洁能源研发与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加快实现发电、电网和用电环节的低碳化。

  另外,煤炭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并不会改变,国际上仍未得出较好的替代方案,我们可以充分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的电网结构、国情政策、能源禀赋走出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

  从创新维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加合理地应对电力以及能源行业所面临的空前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的关键驱动力,我们要充分抓住全球碳中和的历史机遇,推动创新技术发展,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布局和系统谋划,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着重把握创新技术的空白领域,建立细分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更好地契合当下形势的知识产权布局,积极探索创新技术产业从自主研发到走出去过程中的方式与路径,从而有效破解与应对技术专利与生产工艺的“卡脖子”难题,寻找到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出路。

  同时,也要求电力及能源企业在进行IP运营管理时,要在明确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尽早做好专利技术的挖掘分析,绘制专利地图,越早进行技术积累和改造,后续的竞争优势也会越明显。

  02.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跨越

  而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限电提产只是短期手段,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跨越,达到能耗控制的长效举措,才是长期目标。


  中央希望以强硬的节能减排方式来倒逼企业进行技术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GDP耗能,加速实现产业转型、生产模式升级,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也是最简单、最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办法。

  伴随我国进入宏观经济换挡提速周期,在市场需求下降与供给侧改革的双重作用下,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去产能”已成为当下产业发展与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我国对高耗能产品需求的空间在逐渐压缩,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企业无法满足当下的市场变化,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而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过程中基于创新活动有效降低了生产要素投入,提升了产品质量与产能需求,也加速了“高精尖”制造业与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上升。 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增强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的进入壁垒,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化为依靠知识驱动,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 

  此次“拉闸限电”行动,进一步凸显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在产业发展层面将上游碳减排约束与下游能源效率“两把抓”,实现工业企业的能耗优化和整体转型升级,加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

  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与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激励与引导企业进行高质量创新活动,保护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均有着重要作用。

   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创造价值,应优先把握和做好以下几点—— 

   1. 合理应对商业模式变化导致的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转变,做前瞻性布局。在碳中和的环境下,技术、商业、产业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在变化,应该做前瞻性思考,基于全新的商业模式,去做有目的性的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打造核心竞争力。
  
   2. 在进一步研发的过程中,做好IP系统性管理与保护。通过制定专利技术布局、申请与维权方案策略,贯穿到企业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进出口等整个环节,对技术优势、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以及价值评估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并以此作为商业战略资源与市场竞争工具。

   3. 选择更加贴合技术路径的IP运营方式。在保持企业稳定内生增长的同时,围绕技术发展路径加强投入,放大自身技术发展的独特优势,加速自身技术阶段性研发成果固化,确保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及领先性,通过IP许可、转让、投资、融资等价值运营形式获取可持续性收益。

   4. 建立专利池,协同推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相近领域范畴内的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通过专利技术的交易买卖、交叉许可等方式,组建专利池进行集中管理,协同发展,在短期内(3-5)年为专利权人创造专利防御工具,中长期目标则是实现专利池的许可收费。

  5. 实现专利技术、经济价值最大化与价值创造。随着“碳中和”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规则与标准将会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专利技术标准化的相关工作,完善的专利积累布局,在新的领域实现技术成果标准化,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与主动权,高效促进技术交易与流动,以创造更多价值。

  6. 主动拥抱未来技术趋势,做好前沿技术分析研究。基于系统化的专利技术分析研究,掌握未来创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强化创新意识,为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各项重大决策而服务,并提供有力保证。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国家运用严苛的行政手段来加快落实“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任务的推进工作,从宏观角度把控节奏,按下暂停键,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要实现碳达峰计划和碳中和愿景,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前期部署与准备工作,沿着绿色发展路线稳步推进。

包括的で高品質な知的財産サービス
あなたのイノベーションの一歩一歩を守ります
今すぐ相談